稻田病区及时用药,多年生易发区在台风、暴雨后及时用药。症状包括叶缘、急性、萎蔫、中脉、黄化等。萎蔫型,又称干心型,是心叶开始失水,逐渐发黄枯萎,而其他叶仍保持绿色。黄型在发病初期心叶不死亡,只可见不规则的褪绿,随后扩大为大片枯萎的黄色病斑,有时病叶基部出现墨绿色的小条纹。水稻白叶枯病在温度为25~30℃,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天气多雨,日照不足,经常刮风时易蔓延。
水稻白叶枯病的特效药有中丝素、噻吩铜、噻吩铜、喹啉铜、氯溴异氰尿酸等,可根据病情交替使用,每5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2 ~ 3次,即可起到明显的防治效果。第一,水稻白叶枯病专用药物
特定药物如噻唑锌、噻美酮、噻嗪铜、硫酸铜、链霉素、康唑、硫胺素铜、琥珀酸铜、中辛酸、醋酸辛基胺等可用于水稻白叶枯病。
稻田病区及时用药,多年生易发区在台风、暴雨后及时用药。
第二,什么是水稻白叶枯病
水稻白叶枯病是由水稻黄单胞菌引起的一种主要危害叶片的细菌性病害。症状包括叶缘、急性、萎蔫、中脉、黄化等。
叶缘型最常见,最初在叶缘或叶尖处产生墨绿色的短线状斑点,然后沿叶缘或中脉两侧向上向下延伸,不规则波状边缘更为明显。
急性病叶呈蓝灰色或深绿色,迅速失水,向内卷曲,呈淡蓝色,一般局限于上部叶片,不扩散至整株。
萎蔫型,又称干心型,是心叶开始失水,逐渐发黄枯萎,而其他叶仍保持绿色。
中脉型:叶片中脉中间最初呈现淡黄色条纹,后从叶尖到叶鞘扩展为干燥的长黄色条纹。黄型在发病初期心叶不死亡,只可见不规则的褪绿,随后扩大为大片枯萎的黄色病斑,有时病叶基部出现墨绿色的小条纹。
当空气潮湿时,早晨露水晒干前可以看到蜜黄色粘稠的胶状物,称为“细菌脓”,其中含有大量细菌,干燥后变成黄白色的鱼籽状小颗粒附着在水稻叶片上。如果能在田间检验这种现象,则可鉴定为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在温度为25 ~ 30℃,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天气多雨,日照不足,经常刮风时易蔓延。
只有做好防治措施,才能使细菌无处可侵,同时也要做好水田管理,使植物具有更好的抗病性。